远眺浒崦村
古戏台
瓷都信息港讯(王金保 记者 查艳 文/图)错落别致的茅草农房,干净整洁的石板小路,两百年的生态古戏台,道路两旁尽是青砖黛瓦、雕梁画栋。日前,记者走进我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——乐平市镇桥镇浒崦村,穿梭在丰富的历史人文遗存之间,感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古戏台制造技艺带来的震撼,时光仿佛回溯百年。
浒崦村,坐落在乐平市东南的平原地带,以程姓为大宗,常住人口3100余人。早在宋代,程氏从安徽歙县迁此建村,因四周地势低洼,常受水淹,中间地势略高,故取名浒崦。村子西北向是逶迤回流的乐安河道,东南向是老206国道。村貌呈一长方形,一南一北有两口大水塘。
据浒崦村相关工作人员介绍,这个明清时期兴旺起来的村落,留存于今的主要是明清时期的文物古迹,诸如有明洪武的大铁钟,明万历、清乾隆、嘉庆的石拱桥,以及大量的明清时期的祠堂、戏台、民居、巷道、桥梁等。村内迄今保存有古饶州风格的传统建筑近30栋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浒崦名分堂戏台。
名分堂是该村程氏宗祠,祠堂门面以戏台式样构建而成。如今遗存下来的一些历史与传统建筑大多分布在祠堂周围,展示出不同时期的饶派建筑式样,诸如有禾觚兜式、封火山墙式,门面造型中有门罩式、门楼式及门廊式,平面布局里多为二进至三进。最具代表的是名分堂,整个建筑由戏台、边门、廊楼、天井、耳门、正堂、神位、寝房及陪屋等构成,总建筑面积460平方米,三进三开一明堂,歇山重檐双翘顶,四水归堂封火墙。浒崦村戏台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(1872年),以“建筑奇巧复杂,装饰豪华艳丽”著称。其设计之巧妙、结构之别致、雕塑之精工、布局之繁华,堪称一绝。于2013年3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戏台为双面台,当地村民又称为晴雨台或鸳鸯台。该台坐北面南,台前一空旷场地,再前有一泓清潭,周边古樟溢香、柳树相偎,尽展一幅田园风貌。
“为做好浒崦古村的保护和建设,乐平市专门请来专家编制了浒崦村村庄建设规划。”镇桥镇党委书记石卫果说,为把旅游做大做强,镇桥镇因地制宜,保护好古村落,突出当地旅游特色,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,服务当地百姓。从文化、环境与建筑、保障等主要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规划,注重乡村文脉保护,还原历史旧貌,以求建设一处比较完善的历史文化自然遗迹景区。在该镇域总体规划中,已编制出以浒崦戏台为核心的古戏台文化旅游观光区,并融入乐平近郊田园小镇和景德镇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休闲旅游景区。这座经历近150年风雨的程氏家族古戏台,在专家的指导下,恢复原来的模样,被专家赞为“古戏台之极品”。
近几年,浒崦村通过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,注重发掘、延续历史文物、古村文化、乡村技艺、乡村民俗和乡村物产,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古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,丰富和提升文化遗产的内涵品质。在古村落、古建筑保护利用中秉承修旧如旧、建新如故,铺设麻石路,翻新石照壁,扎起竹篱笆,归置柴草垛,保留了古树、古井、古桥、石磨等百年景观,留住乡愁记忆,引导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逐步转换为休闲观光旅游小区。目前,浒崦村已形成红色游、生态游、历史文化游、农家乐乡村休闲游、生态农业观光采摘游等各种旅游形式齐头并进、互利互补的大旅游发展格局。
旅游在鼓起群众“钱袋子”的同时,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态保护和生活卫生观念。为美化家园,浒崦村今年重点实施乡村连片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,一个清新自然、村容整治、环境美化,与自然生态相呼应的美丽乡村正悄然形成。采访中,浒崦村党支部书记程广炜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:“下一步,浒崦村将以争创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为契机,从环境保护、古村修缮、文化兴旅等多个层次挖掘内涵,联动发展,积极构建大旅游格局。坚持科学规划、保护为先、有序开发,注重古村落的保护开发,把生态环境保护、休闲旅游业发展和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,走出一条彰显乐平水乡特色的好路子,切实保护好这一片青山绿水,保护好这些古村文化和水乡风情,让人们真正感受江南菜乡、洎水之滨乡愁。”(来源:景德镇日报)
,本文链接:http://www.thoed.com/news-221388.html乐平市镇桥镇浒崦村 古村落焕发生机(乐平市镇桥镇浒崦村)